楊逵文教協會將於7月18日(週二)至20日(週四),於國立臺中科技大學舉辦「楊逵文學再造:人文思想vs.地景空間」工作坊。
課程內容包括楊逵生命史、文學地景走讀、基礎影像製作等。
授課師資有楊逵家屬、楊逵文學與影像傳播跨領域專家學者,以及長期關注臺灣文史的青年世代。
6月25日起至7月8日間開放線上報名,歡迎年滿15歲以上本國籍學生報名參加。
楊逵(1906-1985),他頑韌的抵抗精神,既是無法被壓扁的玫瑰,更是難以禁錮、追求自由、充滿能動量的「春光」。
楊逵八十歲的生命歷程,跨越日治與戰後各四十年。他在兩個時代都積極參與社運,不曾停歇。
1949年楊逵的「和平宣言案」,是白色恐怖時期「文字獄」的典型案件。他的生命史,見證了台灣歷史的黝暗與悲壯,而他的實踐史,則具現了台灣知識分子的集體精神圖像。
2016年,適逢楊逵一百一十歲冥誕,本特展既是對一位具有台灣意識的前輩作家的念想,也是對政治受難者的致敬。既要呈現楊逵個人的生命史、運動史、創作史、受難史,更擴及他與不同世代知識份子的互動連結,從而彰顯台灣歷史的縱深,並藉以深化台灣歷史意識,推動人權教育,落實轉型正義。
※參與者可獲得小花盆一只、小草花一株※
楊逵的文學生涯,跨越戰前與戰後,在台中定居長達五十年,因此,台中文學館開館的首檔主題展,以「關不住的春光──普羅作家楊逵特展」為題,深具意義。而本活動的企劃緣起,正是扣緊楊逵主題展,以更活潑、動態、親民的形式,呈現給市民,以及熱愛文學的朋友們。
楊逵在台中期間,包括二戰末期的首陽農園,戰後初期的一陽農園,經常擠滿人潮。楊逵與台中青年,攜手從事政治、社會、文化、文學、戲劇運動,青年們來到他的農園暢談文學與時事,排練戲劇《怒吼吧!中國》。談著談著,肚子餓了,大家就在楊逵家裡隨便用餐。飯菜不夠,楊逵就到園子裡採摘各種野菜,熬煮一大鍋「野菜粥」;碗碟不夠,就以種花用的花盆,將洞口糊上,清洗乾淨,即使來了十幾二十人,也都沒有問題。
「野菜宴」是楊逵待客的盛情,也是普羅文學家/文化運動者簡樸生活的具現。楊逵的生活不僅是簡樸,甚至是困窘的,經常只能買「紙袋米」,然而,他從不以貧窮為恥。朋友們來訪,有什麼吃什麼,即使粗茶淡飯,即使野菜多於米粒,他都處之泰然,不曾感到羞恥,客人們也都大口吃喝,不曾客氣。
本活動之所以定名為「楊逵野菜宴,大家來鬥陣」,正是要體現普羅作家如何開放他的書房,敞開他的心靈,與青年們共同學習、共勞共食的精神,強調「分享」的概念。
活動內容將以「動態」的方式,再現楊逵當年以「野菜宴」款待青年朋友與知音同好的盛情美意。參與活動的朋友們,都可以享用到楊逵媳婦董芳蘭親手熬煮的野菜粥,並帶回象徵分享的「小花盆」,以及一棵小花,分享楊逵以生命提煉而成的充滿能量的「春光」。
時 間:2016/8/28(週日),上午10:30 開始
地 點:台中文學館大榕樹下
主持人:楊翠
活動流程
時間 |
講者/表演者 |
活動內容 |
10:10~10:30 |
|
來賓入場 |
10:30~10:35 |
主持人 |
主持人開場,說明活動意旨,介紹來賓。 |
10:35~10:40 |
貴賓致詞:文化局王局長 |
王局長致詞 |
10:40~10:45 |
主持人 |
介紹楊逵次女楊素絹於1969年所寫的〈野菜宴〉一文。 |
10:45~10:50 |
楊菁(楊逵孫女) |
由楊逵孫女楊菁朗讀楊素絹〈野菜宴〉一文片段。 |
10:50~10:55 |
楊建(楊逵次子) |
代表家屬向來賓致謝 |
10:55~11:00 |
主持人 |
說明「鄉音四重唱」與楊逵相知的故事 |
11:00~11:10 |
鄧志鴻 |
分享當年到「東海花園」的感想, |
11:10~11:20 |
主持人 |
發表新書《永不放棄──楊逵的抵抗、勞動與寫作》 |
11:20~11:30 |
主持人/楊碧(楊逵幼女) |
1. 介紹楊碧,及其手作的玫瑰花 2. 楊碧致詞 |
11:30~11:35 |
主持人 |
結語,說明「楊逵野菜宴,大家來鬥陣」的分享方式 |
11:35~11:40 |
主持人及大家 |
大合照 |
11:40~12:00 |
主持人及大家 |
享用野菜宴,選擇一盆花,帶回紀念陶盆。 |
11:40~12:00 |
王信允、鄭勝奕 |
終場表演:〈春光〉及其他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