內容簡介
作家楊逵1949年因發表〈和平宣言〉,短短六百多字卻換來十二年的牢獄之災,但楊逵一直未曾就他在綠島服刑的遭遇和生活有過任何埋怨或言說。我們看到的是瘦削的楊逵在營區中跑五千公尺,在獄中的新生月刊繼續寫作……。楊逵的家書是他繫獄綠島期間,寫給家人(葉陶和五個子女)卻未能寄出的信稿,他不怨天尤人,絮絮叨叨地流露一個父親對子女的關愛。對於飽嚐家變的家人,對於被迫休學的孩子,楊逵擔心一家四散,原本就貧窮的家,要如何面對生活的困境和沉重的壓力。他以溫暖的書信鼓勵、勸勉年少時就失去青春夢想的孩子,期盼他們要有樂觀的精神,攜手扶助走過這一段悲苦的日子。
在綠島的思想管訓中度過漫長的晨昏日月,楊逵以肥皂箱當書桌,不停地閱讀、思考、寫作。這些獄中家書原本是寫在25K的橫條筆記本上,一直等到楊逵過世一年後,才由有心人將它送交他的家人手中,這些未能寄發的信稿,沉埋二十年的楊逵心事,讓人感受到這位生命勇者陽光般溫暖的愛。
內容簡介
世界依舊不公不義 所以我們閱讀楊逵
他安靜少言,靈魂卻總不安於一方。
即使氣力放盡,生活只有負數,
也必須以精神意志,將灰燼冶煉成為火種。
他是作品收入戰後國文課本的日治台灣作家第一人
他是楊逵
在東海花園度過兒時歲月的小孫女阿翠,
在記憶裡、文字中追索,
深情書寫台文史上最不乖阿公的身影。
童年時期「讀前世書」的新化才子,因為固執於理想,終生都是豪賭的夢想家,他不僅沒能「榮耀家族」,反而一再進出監獄,更經常沒有「隔宿之糧」。其實他如果肯順從主流價值一點,要拿個博士不是難事,然而,他寧可取「園丁」身份。
最近有一位編輯來遊,問我近來有沒有寫詩。
我笑著說:「在寫,天天在寫。不過,現在用的不是筆紙,
是用鐵鍬寫在大地上。你現在所看到的,難道不美嗎?」
我是一個勤墾的園丁。
每次同學會時,我都收到許多博士頭銜的名片,
但我這一張園丁頭銜也一樣被同學們所尊重。
我喜歡這個頭銜。
因為我喜歡墾荒、播種、灌溉、施肥、除害蟲,
而期望能夠創造一個桃源鄉──可以自娛,也可以娛人的美好境界。
拿筆桿是為此,揮動鐵鍬也不例外。
楊逵,總被認為富有浪漫主義的情懷。
但沒幾個知音能真正理解他,他種花,不是為了風雅怡情,而是因為不辛勤勞動就無法溫飽。他的浪漫主義美學,不是優雅、清閒、恬靜,而是墾荒、播種、灌溉,是忙碌與憂勞,是沾染著泥土的污漬,以及糞肥的惡臭。
這個安靜、瘦瘠、咳血,但骨子裡有著「一匹狼」性格的男人,
用他的生命與文字回應一切不平的壓迫,
貫徹他一貫不變的對於台灣、對民主價值的左翼理想。
台灣主體,階級平等,個體自由,社會公義,庶民生活,勞動美學,
這就是楊逵的立體浮雕。簡單乾淨,清清楚楚。
內容簡介
「壓不扁的玫瑰」曾是楊逵名作的篇名,象徵著在日本軍閥鐵蹄下的台灣人民的心。楊逵寫作此文時,正被國民黨政權囚禁在綠島監獄中,但就如原篇名〈春光關不住〉所揭示的,即使身陷囹圄,人的心靈與意志仍可超越禁錮。而楊翠的《壓不扁的玫瑰》,則是寫於兒子魏揚直面國家暴力的318運動期間。從楊逵到楊翠,從〈春光關不住〉到《壓不扁的玫瑰》,這座島嶼上的統治者幾經更迭,但不變的是台灣人民對自由的追尋與渴望,以及文學在絕望和困頓中所展現的非凡力量。
本書第一部「運動事件簿」,以日誌形式依時序記錄對318運動的觀察及反思。作為運動青年的母親和老師,楊翠凝視著摯愛的兒子與親近的學生,在這場風起雲湧的運動中如何不懈奮戰與迷惘受挫,並深刻省思了運動中被遮蔽的重要議題,諸如媒體操演與輿論生產、運動傷害與療癒、運動的多元性與異質性等。
第二部「家族記憶與家庭支持」,記述了家族成員如何前仆後繼地投身社會抗爭。楊翠從兒子魏揚身上看見祖父楊逵的理念與實踐,而魏揚所遭遇的國家暴力也讓她憶起1988年520農民運動時的切身經歷。儘管伴隨318運動而來的各種傷害,讓挺過威權時代的家庭再次遭逢日常生活的淪陷,但家人間的溫柔守望卻也是對運動青年的最大支持。透過跨時空的回憶與連結,汲取了繼續反抗的力量。
第三部「書生論政」,藉由七篇擲地有聲的論述,展現公共知識分子的良知,以及走出學術象牙塔、直面社會重大議題的實踐能力。兩代讀書人抱著「寧做烏鴉,不當喜鵲」的心志,勾勒出對臺灣未來的想像與期許,並勇於辯證反思社會運動的成敗,期望在社運的張力中激盪出更深邃的討論,開啟更寬闊的對話空間,也為這塊土地創造更加扎實穩固的運動條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