楊逵,原名楊貴,1906年10月18日生於台南州大目降街(今台南市新化區) ,於1985年3月12日逝世。活過日本殖民、國府戒嚴的八十年歲月,懷抱「人道的社會主義」,以階級批判精神,書寫文學、參與社會運動,追求自由民主、無歧視、無壓迫的理想世界,是台灣重要的普羅文學家。
1914年,楊逵進入台南新化公學校就讀。1922年,考入台南州立第二中學校(今台南一中),並廣泛閱讀狄更斯、夏目漱石、芥川龍之介、屠格涅夫、杜斯妥也夫斯基等作家的著作,深受人道主義的影響,成為其思想的重要根基。
1924年,楊逵不願接受與童養媳的婚姻,又為擴展思想領域,從台南州立二中退學,東渡日本。1925年,考進日本大學專門部文學藝術科夜間部就讀,白天靠送報、當泥水工賺取學費與生活費。這段時間正是楊逵體驗勞力階層生活,逐步進展到組織文化研究協會,參加勞工、政治運動的重要時期,也奠定了他返台投入農工運動的基石,及確立他對文學寫作的理想信念。
1927年,楊逵應台灣農民組合之邀回到台灣,參加台灣農民組合與台灣文化協會的全台巡迴演講活動,也因農民運動而結識葉陶。1929年2月,兩人正準備回到新化結婚,卻因參與台灣總工會會員大會而遭日警逮捕押往監獄,其後隨即在4月舉行婚禮。
而一般認為是楊逵代表作的〈送報伕〉(原名〈新聞配達夫〉),是以他在東京送報的勞動經驗創作的日文小說,1932年原刊載於賴和主編的《台灣新民報》文藝版,但只刊行上半部,下半部遭日本政府查禁。1934年,〈送報伕〉獲得日本《文學評論》雜誌徵文比賽的第二獎,而第一獎從缺,是台人作家進軍日本文壇的先驅。同年5月,全台作家集結組織台灣文藝聯盟,隔年由楊逵出任其機關誌《台灣文藝》的日文編輯委員。1935年楊逵離開《台灣文藝》後,與賴和、楊守愚、吳新榮等人另外創辦《台灣新文學》雜誌,編輯發表了當時許多重要的台灣文學作品。
之後楊逵持續在文壇大放異彩,但在1949年卻因草擬台灣第一份和平宣言而被捕入獄12年,期間創作不輟。刑期屆滿後,楊逵更積極地以文化與勞動做為生命的志業,用鐵鍬在大地上寫詩,寄望設立公共開放的文化園地,並以其生命與行動實踐,成為日後許多文學、文化、藝術、政治等各領域工作者的啟蒙導師。
一生坦然簡樸,始終懷抱夢想,並積極實踐的楊逵,在今日,是一個在時代中逐漸被荒煙漫草覆蓋的名字,是一顆在歷史洪流中感動千萬人的文學心靈。閱讀楊逵也就閱讀了台灣庶民的近代史,瞭解楊逵也就瞭解了台灣文學的承先與啟後。他寫小說、寫詩、寫文、寫評論、寫歌謠;他是小說家、翻譯者、社會運動者、政治受難者、農場主人、東海花園園丁;楊逵的文學與思想,不只是大台南等地的在地文化財,更是台灣人民共享的文化資產。